油源短缺,山东地炼成央企收编重点
柴油荒凸显地炼企业生存的艰难。 (资料片)
2010年12月27日,在山东商务大厦,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与中化集团签署了增资认购协议。刚刚过去的柴油荒还历历在目,这一牵手备受业内瞩目:央企已悄然加紧了收编民资油企的步伐,地炼能力最强的山东正面临着新一轮行业洗牌。
据弘润石化有关负责人透露,弘润石化现有500万吨的石油一次年加工能力、176公里的重质液体化工黄岛———潍坊输送管道和400万立方米的大型原油储罐区。如果按照一次加工装置能力排名,该公司是国内第四大地方炼厂,占全国地方炼厂总炼油能力约3%。双方的合作仅限于炼油生产板块,中化集团掌控51%的股份,弘润石化掌握49%的股份。
据悉,这是中化集团首次布局山东地炼,此前中石油、中海油以及中国化工集团均已在山东地炼完成了重要布局。
“一方面拥有自己投资建设的输油管线,一方面背靠央企,能大幅提升弘润的竞争力。”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刘峰认为,地炼企业缺少原油进口权,油源受制,在“无米之炊”的情形下,被认购甚至收购也是必然趋势。
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对此颇有同感。“没办法,油源垄断造成地炼企业没原料,为了找原料,地炼企业只好投靠有油源的央企。油荒的时候,有人想起了山东地炼企业,但合法企业却没有油源,这是个很现实的矛盾。”
刘爱英说,从2000年开始,她就一直多方奔走呼吁,解决地炼行业的油源问题,但10年了,这个呼吁没有结果。从2003年开始,不断有地炼企业向央企缴械,而且都是大块头的。中海油收购了山东海化、中海化工,中国化工收编了昌邑石化、济南长城炼油厂等6家山东地炼,中石油则“情定”山东地炼“老二”东明石化。
而最近的柴油荒也再度凸显石油民营企业生存的艰难。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表示,2009年日常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仅有30%左右。即使在当前市场火爆的情况下,开工率也仅为45%左右。在去年11月的油荒中,如果山东地炼开工率提升至基本满负荷状态,仅山东地炼当前月均柴油产量就接近两大央企炼厂11月努力后增产柴油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