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老区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在没有特殊资源禀赋的条件下,独辟蹊径,创造优势,奏出了竹席加工兴村、茶叶种植富民和生态旅游固本强身的新农村建设“三部曲”。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2.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亿元、利税1200万元,村财政收入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
“无中生有”创造优势
培斜村地处高海拔地区,只能种单季稻,没有矿产资源,在1993年以前还是省定贫困村,村财政收入不足5000元,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为改变落后状况,兴村富民,1993年,村支书华锦先率先行动,他了解到邻近的江山乡生产竹凉席能挣钱,于是立即前往参观,回来后,自筹3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当年便产生了效益。村民们看在眼里热在心头,于是家家办厂,至1996年全村已办起了63家竹席厂。
为抵御市场风险,村两委决定把63家小厂捆绑成一艘“航空母舰”。1997年,培斜村成立了竹凉席有限公司,注册了“天然”商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对全村竹席厂实行原材料、规格、质量、办证和销售“五统一”管理。竹席产业从此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009年,“天然”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大中城市,而且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发展高优农业———茶业
竹席产业蓬勃发展之时,培斜村两委居安思危,认为多元化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2003年初,华锦先在漳州华安县仙都镇考察时发现,当地种茶效益好,于是决定利用培斜海拔高、土壤好、气候适宜等优势,从仙都引进茶苗率先试种20亩,当年采摘加工后平均每公斤卖到3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一股种茶热潮在全村兴起。村民们纷纷从全国著名茶都安溪、华安等地引进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无公害高山茶;有的村民还到邻村,甚至到大池、龙门等周边乡镇租地种茶。
2004年初,培斜村茶叶协会成立,之后又成立了茶业专业合作社,将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茶农和茶商组织起来,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聘请茶叶专家驻村实地指导,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提供加工服务。同时,利用竹席销售渠道,拓展茶叶市场。目前,该村已建茶叶加工厂20家,申请注册了“小池牌”商标,茶叶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培斜村再次“无中生有”,培育了茶业这一后劲十足的支柱产业。
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竹业与茶业使培斜村走上了富路,但村两委仍不满足,他们以生态旅游为抓手,大力开发农家乐项目,结合竹茶产业,努力建设工业旅游示范村。
2007年,培斜村引进民间资本开发小溪炉“森林人家”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与此同时,引资120万元建设农庄,提供竹筒饭、野菜、笋干等农家特色饮食,并在农庄对面栽种葫芦、冬瓜、小西红柿等瓜果蔬菜,让游客体验采摘之乐;结合特色竹产业,为游客介绍竹席生产流程或让游客亲手编织竹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培斜村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培斜村新村被列为省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