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1 日早晨五点半,平原县龙门办事处南街新村32岁的高静就起床忙活开了,7点钟送走了上小学的孩子,她把围裙一放,对还在吃早饭的公公婆婆说:“俺上班去咧!”
高静“上班”的地方是她家对门一巷之隔的石少臣家里,走几步就到了。她的工作是贴花——将粘在透明胶带上的商标图案揭下来,贴到烧制成半成品的陶瓷酒瓶上,她告诉我们:“一天能粘 400个左右,贴一个给一毛钱。”
石少臣家里有六七十平方米,现在有14个妇女在这里给酒瓶贴花。石家的账本上写着“安华公司南街新村协作点”。
安华公司的前身是县属集体小企业,改制后,他们以“工于瓷道”的专业技能,寻求陶瓷文化和酒文化的结合点,使酒瓶既能满足包装的使用功能,更传播着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和陶瓷文化,被中国酒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命名为“中国陶瓷酒瓶生产设计研发基地”。
“订单一摞一摞的,客户天天呆在公司盯货,”总经理王志平说,“2007年起,我们全体800员工昼夜不休息也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唯有扩大厂区才能扩大生产规模。”
当时正赶上县委书记董绍辉进厂调研。听到安华扩大生产的规划后,他明确表态:你们需要 400多亩地,县里满足不了;另外,你们需要三四千职工,能否短时间内招够?……一听这话,安华的负责人都傻了眼:这到嘴边的大饽饽难道吃不成了?董绍辉说:你们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嘛!安华的产品,除了几个核心环节外,能否把某些生产过程转移到农村户家?三四千职工一时难找,却有大量的出不了远门、天天有时间的妇女劳力……
一席话让安华人豁然开朗。陶瓷酒瓶生产有泥浆制备、模具生产、成形、烧成、贴花、 彩烤等环节,除了烧成和彩烤外,他们把所有的环节放到了农村,到目前已经建立了 109个协作点,约有3000多农村妇女成为了安华的“编外员工”,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
书记的金点子“点亮”了安华的“钱程”:公司没占一分地、没投一分钱就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产值从2008年的500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2亿元,年交税金1000多万元。
记者感言:
像安华这样的“家庭作坊”,本来就是“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手工制作“车间”,一村也就几十户、上百户,最多不过几百户人家,不需要专门建厂和车间,参与者劳动、照顾家两不误。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许多地方,有些类似的产业都集中搬进“园区”了。迁入“园区”集中,园区及企业确实都“场面”了,但企业生产效率却未必能提高多少,家庭妇女们肯定会觉得不方便,建厂建宿舍还得占那么多宝贵的土地,利弊一较,得不偿失。
安华瓷业的这种本该扩厂区而不扩,把能入户的生产环节入户去做,实现多方获利,确实是破解发展乡村工业瓶颈的一个“高招”,可谓是一种比较合乎当下劳动密集、手工制作类“中国制造”国情的生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