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调控已过去两个多月,济南的楼市还是波澜不惊,房价甚至小幅微涨。一些“刚需”沉不住气开始行动了,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而高端的“财富人群”,买房热度减弱了吗?
部分开发商底气更足?
“前期您没有交20万元诚意金,不可以进门选房。”11月27日,济南解放东路一楼盘开盘,在济南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李兴冲冲跑去,却被拦在了售楼处门外。“不是说不让搞认筹了吗?两万三万也就罢了,咋一交就是20万?”小李直怀疑自己的耳朵。
找人说了说情,小李好歹进到了选房现场。让他同样不解的是,现场并没有房源公示牌,人们只是三三两两地围着不同的售楼小姐选房。他四下转了转,听有人问:“位置好些的15、16号楼还有房吗?”售楼小姐一口否认:“没了。”另有人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却是“有,顶层和底层还有”。
就在同一天,纬十二路一楼盘也张灯结彩地推出一栋楼。记者在选房现场看到一对老夫妇,想为女儿选一套两室的房子,结果两室的刚好轮到他俩时没了。“要不咱选三室?”两人跃跃欲试。“您下午一点之前能交上50万元现金吗?”售楼人员反问。两人一下子没了话,悄悄地退到了一边。
“怎么一下子交这么多钱?”记者问。“售楼处说,这叫‘定金’,到时转成首付。”老人说,“两室要交30万元,三室交50万元。”
不一会儿,老人的女儿闻讯赶来,三人开起了紧急家庭会。“咱就不能凑凑?”“你咋就那么能呀,20万是小数吗?”“ 那不买以后再涨咋办?”最后,三人选择了放弃。临走前,老人嘱咐售楼小姐,若有选中两室的不要了,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他们。
“唉,买个房子咋这么难!”老人叹了口气告别了记者。
高端房源不愁卖?
日前,济南楼市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单价过2万元的房子出现。
11月28日,记者在奥体中心一楼盘的开盘现场看到,当日开盘共推出5栋楼,为楼高5层、一梯两户的精装修花园洋房,一共 62套房,面积从136到440平方米不等,单价从每平方米1.13 万元到 2.3万元不等,总价最低的256万,最高的510万,以300多万元居多。
在喜来登酒店大宴会厅的厚地毯上,一切显得静悄悄。人们围坐十几张圆桌旁,一边喝饮料,一边看着建筑、装修、景观设计师轮番上场介绍,中间主办方设了抽奖环节,奖品为1万- 3万元的购房抵用券。每次中奖号码出来,下面波澜不惊,没有人鼓掌,没有人欢呼。
终于等到了选房环节,人们略略兴奋起来,中号者快步走到选房区入口,5人一组消失在屏风后面。他们以中年人为多,有的长相像南方人,有的穿着布鞋、提着不起眼的布袋。
每隔 10 分钟左右,一组选房结果从里边传出,工作人员在价格表上把被挑走的楼号用红不干胶封住。记者看到,最先被选完的恰是“楼王”5号楼,单价 2万元以上的房源主要集中在此楼。“卖2万元,我们的价值都被严重低估了。后期卖3万元没问题。”唱号的小伙子对围观的几个人说。
已交认筹金 10 万元的“ VIP ”选房完毕,选房区向所有人开放。记者注意到一对50岁上下、操济南口音的中年夫妻,他们匆匆赶来,没用 5分钟就订下了一套房,价值300多万元。售楼小姐问:“ 下午一点之前能交上100万元现金吗?”“行,我让人打过来。”男子说。
接着,两口子为合同上写谁的名字犯了愁。“刚用你的名字买了一套,要不写儿子的吧?”“不行,过户也是麻烦。反正上一套又没贷款。”最后,两人决定还是写女方的名字。
济南年供住宅多少合适?
“怎么觉得能买的房子总是不够?新楼盘稀稀拉拉,二手房源不错的,头一天看好收藏起来,第二天一点,往往就卖出去了。”准备买房的济南某事业单位职工小米告诉记者。
“济南作为一个6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每年商品住宅供应量两三百万平方米,相对于需求来说是不是不够?”济南一家房地产顾问机构人士也向记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一个城市一年到底供应多少住宅合适?济南市建委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工作人员李泉胜曾撰文提供过一个算法。“以济南市总人口600万人,城市化率年增1% 计算,济南城区人口每年增加6万人,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平方米计算,需住房 180万平方米;现有城区人口以300万计算,每人每年住房建筑面积增加1平方米,需住房 300万平方米,两项合计 480万平方米。 而济南市每年的商品住房竣工面积也就在400万平方米左右,加上部分保障性住房和单位自建房,供需基本平衡。”
但是,记者也注意到,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和每年的可售面积总是有所差别,有时差别不小。 比如统计公报显示,济南2009 年住宅竣工 374.0万平方米,2008年竣工 778.6万平方米、2007年竣工 902.9万平方米。
而济南市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的官方数据显示,济南2009年商品住宅可售面积 301.5万平方米,而 2008、2007 年这一数字为 280.5万、 146.8 万平方米。已销售面积各为 290.2万、136.7万、 78.7万平方米。此数目显然与上述的竣工面积存在很大差距。
差距的背后,不排除开发商故意“捂盘惜售”,刻意制造房源紧缺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抢购。作为消费者,应理性、量力而为,不宜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