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部委密集公开“三公”经费,截至7月18日,已有29家中央部门公布了各自的“三公”经费情况。
公开“三公”经费是社会各界多年的呼声。长久以来一些政府部门以“数据敏感、不便公开”等理由,拒绝公开“三公”账本。如今中央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姿态,那么,地方何时能跟进?山东又做了哪些准备?
“三公”公开,山东已在筹备
“继中央各部委先后公开‘三公’经费后,地方的跟进既是中央的统一部署,也是一个必然的方向。”18日,山东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李建民说,这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举措,“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打造阳光服务型政府。”
早在5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在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时,中央层面明确表示,地方政府要比照中央部委的做法,公开“三公”经费。
作为一个信号,此后,地方除了开展严控“三公”支出的工作外,开始跟上中央步伐部署各自“三公”经费的公开。
“就山东来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这项工作早就开始筹备了。”李建民说,只是在公开“三公”经费的具体操作中,难免会有一些变化,因为地方政府与中央各部委有所不同。
“与中央部委相比,地方政府的工作更加具体化,各政府部门工作业务、性质、特点不同,各项经费的比例也可能不同。”他说,因此对地方“三公”经费的公开很难进行整齐划一的要求。
公开什么,得看具体部门情况
对于山东“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推进,省纪委正厅级巡视员滕茂功表示,“三公”支出属于行政经费中的一个部分,“具体工作由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省纪委负责监督检查。”
“这项工作几个月前就开展了。”滕茂功介绍,比如几个月前,省里专门成立了清理公务用车的班子,在公开工作展开前进行摸底清理。公车改革方面,有些市也早进行了探索,“比如威海市,七八年前就开始进行改革,采用货币化补偿方式,全部取消公务用车。”
他认为,对厉行节约的工作,这几年省委省政府一直很重视,不断压缩公费支出。“比如出国(境)消费支出的压缩,省外办限制公务人员出国(境)的规格、范围、人数、时间等。而在公务接待方面,有些地方颁布了禁酒令,不允许工作日应酬。”
在“三公”改革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也会陆续展开。“当然,具体公开的数据、范围和项目也得看具体部门的情况。”
“如何有效公开很关键”
中央部委“三公”经费陆续公开后,也招来不少质疑。
“关键在于如何公开,公开了什么。”李建民认为,“三公”经费公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情,让公众监督,从而通过公众的监督促使政府预算更加规范化、合法化。
“因此,如何有效地公开很关键。”他说,如果公众看不到某个部门及具体事项到底花了多少钱,也就无法判断这些钱花得合理不合理,那这样的公开意义就不大。
如何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不流于形式?他认为除了有规章制度上的保障外,还要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完善。比如计算的口径、项目的设置、处理的业务等方面。“否则光一堆数据,反倒让公众感觉疑惑。”
另外,他认为,“三公”经费也并非一公开了之。“公开之后,老百姓会进行评价,有哪些建议、批评,有关部门要逐步去改进,每年改进一点。”也正因此,目前地方政府的公开显得愈加谨慎。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省财政厅专家则透露,由于缺乏地方性“三公”公开的具体规定,一些地方出现了观望情绪,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怕枪打出头鸟。”他说,因此他认为除了中央的强力推动外,还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靠法律制度的监督和约束,来推动并规范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