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棉面积逐年减少,供需缺口明显增大,多位住鲁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
直补棉农调动植棉积极性
近年来,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棉花供需缺口呈明显增大的趋势。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多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并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据统计,2012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1034万亩左右,比2008、2009、2010和2011年分别减少298、165、115和95万亩,已连续4年下降。在全省重点产棉区之一的德州市,2012年植棉面积为130万亩左右,仅为2008年的45%。
德州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给记者算了笔账:2012年,德州平均亩产籽棉460斤左右,售价在4元/斤左右,亩产值1840元。但棉花生产周期长、环节多,机械化作业率低,用工多且作业环境艰苦,棉花生产用工成本逐年增加,2012年直接种植成本(不包括人工)达538元/亩,棉农种自己的地、自己拾棉花,亩收益为1302元;若是租地,平均租地费450元/亩,雇人拾棉花亩均费用300元左右,则亩收益仅有552元。也就是说租种10亩棉花年收益5520元,租种20亩年收益才一万元出头。
“现在种粮食,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用工大大减少。农民外出打工月收入低的一两千,高的达到三四千元,远比种棉花挣钱多、来钱快。”德州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说,农民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种棉花,不少棉农表示不种或少种棉花,今年德州市棉花面积将减少15%以上。
德州的情况与全省相符合。尽管国家自2011年度采取棉花托市收购政策,但仍未有效遏制内地棉花生产下滑局面。据对我省8个主产棉市植棉意向调查显示,2013年植棉面积下降了13%。
山东是纺织大省,纺织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纱产量年均增长14%,2012年全省棉纱产量达到832.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4,纺棉需求量大。省内棉花供需缺口一直保持在300万吨以上,需要通过外采和进口解决。我省每年调入新疆棉100万吨以上,进口棉花保持在110万吨左右,据海关统计,2012年全省累计进口棉花124.9万吨,增长8.8%。
为稳定外贸增长、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卞志良、王树理、刘大钧等多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提高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和完善种棉补贴政策的建议》,建议国家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尽快在新棉播种前提高2013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实施对种棉农民直接补贴,以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国内棉花自给率。加大对优势棉花区域和主产棉大县的扶持力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田占我省植棉面积的50%,建议国家加大盐碱地植棉项目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面积,提高单产,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对植棉大县实施奖励政策,提高棉花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03-08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