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三面临海的威海市“靠海吃海”,做大做强海洋产业,着力打造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新能源和现代石化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
而作为能源、原材料以输入为主的陆路末梢城市,威海不仅仅将海洋优势产业做透,还努力在推进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上再上新台阶。在用人机制上,主要有两种引才方式,即“不求所有,不求所在”。
靠海吃海
9月29日上午,记者在山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看到,在新落成的10万吨级船坞里,一艘六七层楼高、9.75万载重吨、价值5亿元的散货轮正在修造。新船重工副厂长曲维英告诉记者,这是给希腊生产的。而在船厂的另一侧,同样来自希腊订单的一艘3万载重吨的散货轮也在加紧建造中。
造船业是威海的优势产业。目前,全市共有船舶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 家,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市实现造船完工量9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5.2%,位列全省各市之首。
威海市市委书记王培廷说,“突出特色打好优势仗,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去年以来,威海抓住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海的潜力挖掘好、利用好。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威海将着力打造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新能源和现代石化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
在船舶修造方面,据王培廷介绍,威海规划了皂埠湾、俚岛湾、石岛湾3个造船聚集区,重点培植十大造船企业。力争到2012年,整船生产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修船能力达到700艘次,专业配套园区达到7个。
千方百计引智
王佛松、杨胜利、黎磊石、陈洪渊……9月29日,一进入威高集团的展示大厅,记者首先看到了一排排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照片。
据威高集团副总经理陈林介绍,近年来,威高集团一直与中科院保持合作关系。“根本不用发愁后续产品研发,公司先后与12位院士合作,把研发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公司还与中科院、301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异地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今年4月28日,中科院推出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根据威高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合作期初定5年,威海市政府与中科院、省科技厅每年分别出资500万元,威高集团每年出资1500万元。目前,威高拥有专利产品180多项,其中80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在“转调”过程中,威海市提出“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王培廷说,“市里出台了优惠政策,在科研环境、成果奖励、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各企业也主动让股让利,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想方设法用好人才 。”据他介绍,威海主要采取两种引才方式:一种是“不求所有”,通过不同方式聘请42名院士与威海市企业合作;另一种是“不求所在”,威海企业在市外建立了18家研发中心,其中国外有6家。
产学研结合生金
王培廷说,“这几年凡是发展好的企业,像威高、三角、华东数控、光威、新北洋等,走的都是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9月29日上午,在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果展示大厅,记者注意到一台铁路票据打印机。“这是我国第一台铁路客票打印机。”该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邱海波说,当时进口一台铁路客票打印机要五六万元,该公司研发的这种打印机投产以后,此类产品的价格降到2万元。“现在,铁路系统60%的票据打印机使用的都是新北洋的产品,高铁售票使用率则占到了100%。”
近年来,威海先后与26个高等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中科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联盟关系,96家企业与146家国家级研究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今年争取再与3家国内知名的大学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王培廷说。